聯系人:孫經理
手 機:18653459381
電 話:400 178 6369
網 址:www.gist-me.com
地 址: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西外環南
首匯豐物流公司北200米路東
(山東分公司)
地 址: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營順路
128號(總公司工廠)
大中型農牧場液肥噴灑機生產商與您分享:“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中國糧食,中國飯碗”,指出“要加快綠色農業發展,堅持用養結合、綜合施策,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東北黑土地的保護與利用,陸續實施了黑土地保護治理工程、生態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等一系列舉措,我省也在技術模式、工作機制、政策體系等方面進行了積極地探索。端好“中國飯碗”,需要統籌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黑土地保護之間的關系,將黑土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堅持用養結合,突出重點,綜合施策,不斷提高黑土耕地質量,守護好“中華大糧倉”。
加強黑土地保護,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近年來,在倡導黑土地保護的同時,土地肥化的工作也一直在進行中,有機肥撒施的占比越來越大,撒施有機肥所需要的對口農機,固體有機肥拋撒機的研發生產也如雨后春筍一般衍生并日趨增長。有機肥撒肥機,也稱揚肥機、拋肥機,是用于撒施有機肥、農家肥的全自動農業新機械,同時也用于拋撒禽畜糞污等,也稱撒糞機、揚糞機、拋糞機等。除了撒施固體有機肥,液體有機肥也可作為有機肥料灑施還田,液態肥施肥機、液態有機肥施肥罐車也應運而生。
推進科技創新,提升科技支撐能力。要針對不同土壤類型、不同區域,加強黑土地保護技術研究,特別是加快推進技術集成優化、農機農藝結合。因此,建議設立國家及省級黑土保護重大科技專項,組織科研、教學和推廣單位開展協作攻關,著重攻克黑土資源保育、水土流失防治、退化黑土生態修復等技術瓶頸,集成一批黑土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綜合技術模式;充分發揮科技部、農業農村部黑土保護利用創新團隊、專家指導組的作用,分區域、分土壤類型研究制定黑土地修復治理技術方案和指導手冊,各市縣要成立專家團隊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完善黑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設立省、市、縣三級黑土質量監測站,逐步使黑土質量監測達到全覆蓋,及時掌握黑土地質量動態,定期發布黑土地質量監測評價報告;積極參與“全球土壤伙伴關系”行動,加強交流合作,打造開放的世界黑土保護研究平臺與研究網絡,進一步推動黑土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注重加強防范,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戰。要全面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范風險,提升防治實效。通過創新水質監測技術,減少污水灌溉造成的土壤污染;通過創新測土配方技術,提高化肥農藥使用率,減少化肥農藥施用對土壤造成的污染;通過科學規劃布局畜禽養殖,因地制宜推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技術模式,規范和引導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糞污對土壤造成的污染;通過加快可降解地膜研發使用、開展農藥廢棄包裝物、殘膜回收處理,著力解決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對土壤的污染。
破解資金瓶頸,建立多元投入機制。黑土地的保護與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真金白銀的硬投入。按照“市場為主、政府引導、多元籌措”的原則,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資體制,充分激發社會投資的動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繼續加大公共財政對黑土地保護性投入,擴大中央、省、縣各級財政向黑土區的政策性投入規模,同時減少黑土區縣級政府在水土流失治理等黑土保護項目及相關獎補激勵政策的資金配套;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通過補貼、獎勵、保險服務等方式,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等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對黑土地保護的投入;通過補貼、免稅、貼息、提供貸款等方式,撬動政策性金融資本投入,引導和吸納商業性經營資本參與黑土地保護;圍繞發揮市場作用,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探索發行黑土保護福利彩票等激勵手段籌集社會閑散資金,推進多元化黑土保護資金籌措機制的建立。
加強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健全縱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議國家將東北黑土區納入生態補償范圍,并將質量退化、水土流失嚴重地塊納入休耕計劃,開展休耕試點;啟動農業綠色生產補償,對采用培肥地力、輪作等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的經營主體給予生態補貼;調整優化省級財政支出結構,提高黑土地生態補償比例,建立黑土質量建設補貼機制,鼓勵增加有機肥投入、調減化肥農藥用量,全面推行保護性耕作制度,開展農業清潔生產技術示范。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協調黑土保護中相關區域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可考慮以省為單位、以年度糧食凈輸入量為依據,遵循“多調多補償、少調少補償、不調不補償”的原則,由發達的糧食主銷區地方財政按單位商品糧價格的一定比例提取,設立商品糧調銷生態補償基金,由中央財政統籌,按照一定的分配系數轉移支付給東北等商品糧主產區政府,主要用于加強主產區生態建設,鞏固耕地尤其是黑土資源保護的經濟基礎,提高黑土區糧食生產供應能力和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